您的位置  首页 > 老上海商业 >> 正文
十六铺,见证上海腾飞的“老码头”
[来源:流通经济网 | 作者:汪建强 | 日期:2015-09-15 15:48:10 | 浏览次]

 cHG流通经济网

t01388750497aba72e1.jpgcHG流通经济网

 cHG流通经济网

核心提示:上海的十六铺“老码头”,曾经是上海的象征。这个开埠之初,只有东至黄浦江,西至城濠,北至小东门大街与法租界接壤,南至万裕码头街及王家码头街的地方,历经170多年的发展、变迁,不仅成为“一个时期”海货、水果、南北货、鱼鲜、醃腊等集散地,更扮演了上海近、现代腾飞进程中的“见证人”。只是,在中国社会已经历了计划经济、市场经济两个时期,改革开放已进入“深水期”的今天,上海这个曾经的“地标”,又该如何发展变化呢?cHG流通经济网

 cHG流通经济网

一、“老码头”曾经是城市的“地标”cHG流通经济网

cHG流通经济网

上海黄浦江边上的“十六铺”,在170多年前开埠时曾是上海的地标。这就象如今的上海人,在谈到上海的火车站,就要想到“新客站”;谈到步行街,就要想到南京路;谈到徐家汇,就会联想到西区矗立在徐汇的港汇广场的“双子座”大厦一般。它绝对就是属于那个时期“地标性”标志。cHG流通经济网

 cHG流通经济网

清道光年间,上海的城市和行政中心是在黄浦江“老码头”西面(即现今的上海南市)。那时,上海城内及东南沿黄浦一带,商铺林立、户口密集,来往的客商络绎不绝;为便于管理,地方政府将整个城市设置了27个区域,对外宣称称为“27铺”。而“十六铺”,就是其第16个版块。据史料记载,这个区域,东至黄浦江,西至城濠,北至小东门大街与法租界接壤,南至万裕码头街及王家码头街的广大地区。因占据进出口商品的码头优势,以后,十六铺不仅成为了南市经营海货、水果、南北货、鱼鲜、醃腊等商品的集散地,更成为了一个时期,上海的代名词。cHG流通经济网

cHG流通经济网

北伐战争开始后,原本积聚在大东门、小南门一带的繁华商业,更移居到了十六铺;促使这个地方更加繁荣发展,并进而形成了规模。而·二八八一三两次战争,使原本已形成到处是“银楼、皮货、海味、地货、棉布、药材等商号”的“十六铺”深受影响。到新中国解放前夕,原本车水马龙的“十六铺”地区,因受战争影响,大商铺都基本搬迁进了有“洋人”保护的租界中,整个“十六铺”地区仅剩下了48座码头。cHG流通经济网

cHG流通经济网

新中国成立之初,由于计划经济因素,商业经济的发展必须符合国家战略,由此,原本繁荣的“私营批发商”急剧萎缩,加上城市人口消费需求的变化等,使得原本繁荣,并扮演着近、现代腾飞进程中至关重要角色的上海的十六铺,逐渐“千金散尽”。再加上历经1954年和1982年的两次改建,十六铺逐渐退化成了一个普通的交通枢纽中心。零售商业的存在,也仅仅存有水果、鱼类等产品的批发市场,已形成不了“气候”。cHG流通经济网

cHG流通经济网

二、用创新赋予“老码头”新的灵魂cHG流通经济网

cHG流通经济网

2004年,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,以及高速公路、空港经济的发展,一度退化担负我国内陆码头的“十六铺”,经过了近两年的功能重新定位后,彻底完成了其从创立到辉煌,及后的短暂平静期,进入到转型发展时期。此时,怎样才能将原本的老码头“十六铺”,在市场化经济腾飞的时刻焕发青春?9月后,当昔日繁荣的“老码头”,再次进入人们眼帘的时候,一个崭新的“十六铺”设计,映入人们的眼帘。曾经一度让人们感受到陈旧、厚重的“内陆船运中心”,也被一个时尚现代的游艇码头取代;而新设计中的“老码头”,将黄浦江的600海岸线上下贯通,构筑起了总建筑面积达673万平方米的大型综合性建筑……cHG流通经济网

cHG流通经济网

看着这个极具现代感的滨江绿地,拥戴着的亲水平台;标高达7.4的景观岸线上,覆盖着绿化率达52%空中花园;以及一组上下错落竟达十多米距离的玻璃棚,共同构筑起的飘逸起伏曲线,让人真切感受到了未来的“老码头”的发展前景,感受到了“‘浦江之云’从天来,绵延成虹落凡间”意境。cHG流通经济网

cHG流通经济网

20145月,当记者来到昔日十六铺“老码头”的中心地带。沿江往南,看到两片似从云天落入凡间的“碧海金沙”,落入在了近3千多平方的金色的沙滩上;而在这南北两块沙滩中间,有着一汪蓝蓝的“戏水池”。看着这个犹如“飞地”般的“涌泉”,让人不禁产生“此景不应天上有九龙圣地亦依然”之感。cHG流通经济网

cHG流通经济网

走过“阳光谷”中的“涌泉”后,转瞬之间,5幢造型不同的建筑,依稀耸立在滨江“老码头”中。原来,这五栋外立面有着西洋风格装饰线条的建筑,是滨江“十六铺”老码头上曾经的仓库,这些出自卢作浮、黄金荣、杜月笙等名人大亨的建筑,大多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,其清水小砖和红砖构筑的历史,仿佛在向人们告知其不凡的历史。尽管目前这些仓库,已经衍变成了酒吧、咖啡馆、音乐会所,但其沧桑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,只要来过这里了解过十六铺“老码头”历史的人,都能真切感受得到。cHG流通经济网

cHG流通经济网

三、“老码头”让“新”“旧”完美融合cHG流通经济网

cHG流通经济网

走过外马路毛家园路路口,当记者随同上海弘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老码头项目总经理黄志伟,以及小东门街道办公室的周澄宇同志来到一栋斑驳陆离的老楼前,看到老楼墙面上镶嵌有一行“水舍”小字,同行的记者满是疑惑。也许是看到了记者的狐疑,黄志伟总经理介绍说:“这幢被称作“水舍”的楼,曾是日本宪兵司令部的寓所,解放后被人民政府收归国有。以后成为了上海油脂厂的仓库,还曾被改建为浴室。如今则是一栋保留了历史沧桑痕迹的精品酒店。”cHG流通经济网

cHG流通经济网

当记者推开精品酒店“水舍”的大门,映入眼帘的,是大堂里的空旷,以及高耸达近10的屋顶、陈砖旧垒的墙面上满是沧桑的“旧时摸样”。不仅酒吧台,用的是破旧地板拼接,就连地坪也是用旧房子拆散后的青砖侧铺而成。cHG流通经济网

cHG流通经济网

看到这样的设计,记者询问黄经理,当初设计这幢酒店是如何设想的?cHG流通经济网

cHG流通经济网

原来,早已经取名“水舍”的原日本宪兵司令部的寓所,是“老码头”目前唯一的精品酒店。这个只建有19套房间的精品酒店,并不用来赢利。而是对有“上海情节”的“怀旧客”探秘城市建设而设。最初,在外滩“老码头”的改造过程中,这幢早已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“寓所”,并不是这样设计的。只是经过专家鉴定,认为这幢楼具有“文物”作用,于是,“上海弘基”用了每平方3000元的装修代价,将这幢楼“修旧如旧”地保护了下来……cHG流通经济网

cHG流通经济网

那天,当记者看着大堂里裸露的木泥柱子、满是洞隙的墙面,以及没有铲除的原住民厨房里贴的瓷砖,内心的震撼,以及对城市建设中的“修旧如旧”有了全新的认识。cHG流通经济网

在我们拾阶而上,走到由原建筑物顶层开辟的景观天台上时,极目天际远眺黄浦江对岸时,钻入云天的金茂大厦、环球金融大厦,以及象征上海未来的“上海中心”,仿佛挥手能揽,刹那间,内心忽然就有了一种澎湃,一种上海在改革开放后翻天覆地变化中的自豪。cHG流通经济网

cHG流通经济网

四、期待着“十六铺”拥有新的明天cHG流通经济网

cHG流通经济网

就在随行的人们畅想对新上海翻天覆地变化的过程中,记者信步走进屋顶深藏于绿化丛中的酒吧座位里。此时,只听黄志伟经理介绍:“……每临夏天,在这个天台上,宾客可以尽情享用极富创意的鸡尾酒和法国风味的美食。”此时,我就在想:在中国城市发展几乎千篇一律的现实中,“上海弘基”在“老码头”建设中,打造“个性化”的城市发展,以及“老码头”建设中的“修旧如旧”,不正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需要?!今天,他们在参与上海建设的同时,不仅为城市建设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,更为城市精神赋予了全新的“个性”精神。这种个性,符合“科学发展观”,也切合18大以来,习主席近百次讲话中所诠释的“中国梦”的发展导向。cHG流通经济网

cHG流通经济网

那天,在记者走进“老码头”的一期项目中心,看到分成两个部分的“广场”与“创意园区”,内心的欣喜是由衷的。在“广场部分”里,人们不仅看到了拥有琳琅满目的“国际”项目。如,拥有国标舞池的橡木桶音乐酒吧、米其林厨师掌勺的西餐“STILLERS RESATURANT”、精品中餐老码头壹号会所、巴洛克式的奢华红酒吧、雪茄吧“Jemmy’s”,还有地中海风格希腊神话餐厅“Mythos”等。更还看到了创意园中的创意产品工作坊、先锋艺术家工作室、商务办公等元素。cHG流通经济网

当记者坐在窗明几净的希腊餐厅,听着“上海弘基”的黄志伟经理畅谈“十六铺”老码头的未来建设,我们为拥有170多年历史的城市风貌欢欣,更为城市建设拥有象“上海弘基”这样用“创意精神”来规划城市发展而深受鼓舞。cHG流通经济网

cHG流通经济网

于是,我们不由深想:上海的明天,不仅会拥有一批新的项目,更会拥有契合城市发展的新的“中国梦”产生。未来的城市建设,一定会使上海的天更蓝水更清。我们期待着,期待着!cHG流通经济网

 cHG流通经济网

 cHG流通经济网

 cHG流通经济网

 cHG流通经济网

 cHG流通经济网

(原标题:十六铺,见证近现代上海腾飞的“老码头”)cHG流通经济网

 cHG流通经济网





责任编辑:rongyan